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11 意識形態:第三條路、個人生命歷程、全球化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11

開始這門課最難懂也最枯燥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左派所用的名稱)

左派、馬克思主義

右派稱文化價值。

 

 

Page 36

 

 

 

社會學中的-文化中的-價值體系—很難區隔—福利國家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

核心:烏托邦思想/遠景(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外圍:實踐層次/具體可行性(意識形態的外圍相對地較可實踐)

 

 

  1. 意識形態是一套信仰體系
  2. 意識形態會塑造政治行動的目的和優先性
  3. 意識形態是一種烏托邦的理想
  4. 沒有政策也是一種政策(這是指無政府主義)。

 

 

自由主義—–修正—-新自由主義

共產主義—–列寧—-帝國主義論(修正了馬克思)—史達林、毛澤東—史達林主義

毛澤東思想

北韓

越南

古巴

現在我們所講的福利國家已經不是社會權、社會主義原則下的福利國家,而是與自由主義融合成為可實踐的層次。

 

共產主義—-後共產主義(後:是揚棄的意思)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左經右。我們所討論的意識形態只在於其周圍

的討論。

意識形態出現了其柔軟度,根據所解釋的人,來對下所指導的行動出現不同的變化。我們來探討意識形態的指導,而不討論它的核心。

(不同)意識形態討論社會福利的態度、解釋,我們稱為(社會)福利意識形態。

 

(社會)福利意識形態

是由個別信念及價值觀所組成的一套思想系統,而當中的內容是圍繞著社會福利之相關討論。

 

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

等等對於福利的討論

 

Page 37以後有各種的”主義”,在探討社會福利的內容。

 

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

功利主義

新保守

新自由

社會民主

新左派

新右派

 

Page 48

統合主義

(或歷史組合主義)

 

Page 50

第三條路(不只講社會福利)

 

福利多元主義是新右派觀點只講社會福利的部份。

 

核心、本質、遠景沒變,但是很多主義的實踐面已經改變。

 

例如社會主義還是停留在傅立葉歐文時代,但,已經出現了社會民主-與民主制度結合實踐。

 

例如:

個人主義

自由主義的社會福利觀

是從原來的基本假設去探討社會福利的定位及論述。

北歐的社會民主黨,背後如何用社會民主的意識形態?

Page 36

福利意識形態的議題,國內學者喜歡用George及wilding的東西<!選擇題>

他們指出每套社會福利型態主要包括有四方面的內容:

(1)    人性觀、世界觀、”經濟和政治立場”(國家與市場的關係:國家介入市場的正當性、介入到何種程度?)。<不論左派右派,都往中間立場修正,漸漸地,意識形態消失。>

(2)    對現存社會及經濟制度的批判<用它的理想去批評>。

(3)    理想社會的安排及境象。

(4)    達致理想社會的途徑。

福利意識形態影響社會的發展上主要有兩方面:

(1)    它影響政府的思想曲巷,這直接控制了有關社會福利政策的路線。

(2)    他在社會營造了一股意識形態的氣候,間接左右了政府對社會政策的制定與推行,而其中強勢社群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就更為龐大。

 

第三條路

社會排除(只是一個觀點,並不是一個意識形態;用以約束歐盟成員國。)

女性主義

福利多元主義

這幾個非常重要!!

 

Page 37

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假定人會位自己的命運負責。問題是:有無能力?有無意願?<還先不問有無機會。>

 

工作

能力(技能)

意願(動機)

機會

 

同時暗示失敗者是不夠努力、能力不足:個人歸因-病理學觀點-

個人歸因

 

舉例如  貧窮

個人歸因

生理-障礙、疾病

心理-人格異常、精病

以上為病理學觀點

 

這一部分為人力資本論

 

能力-技能不足、智力

這一部分為

工作倫理

矯治

道德-懶惰、賭博、酒癮或藥癮。

隨便投資、投資失敗?卡債是做了超出他個人能力的

問題?

 

 

個人主義在

經濟理念<自由主義>上:個人主義在經濟上採用自由開放政策,在自由競爭的私人市場中,人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利的目的。George Will所說的”個人主義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創造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反貧窮機制。”<實際上自由競爭的私人市場要反貧窮確定有限制>。

政治理念<就是保守主義!!!>

筆記:

個人主義:

經濟上:自由主義(例如亞當史密斯,喬治威爾:看不見的手)

—-被迫修正為—新自由主義

政治上:保守主義

—-被迫修正為—新保守主義

集體主義:

經濟上:社會主義(例如:社會民主主義)

政治上:基進主義(代表為:馬克思主義)

 

政治理念上page 37

個人主義在政治理念上的一個基本要素,保守主義的價值是:社會中的私人團體如”家庭、教堂、私人的聯盟就是進行社會介入的主要團體”<在經濟上重視市場,在政治上重視家庭教堂宗教。>

 

 

集體主義

定義

表現在經濟與政策的想法、政黨和左派運動上,強調社會應公平分擔。左派認為社會問題的產生,是整體社經功能不全的結果,而非個人的不完美所致。

假定

集體主義的核心,假定認為現代社會的問題。根源於尋求自利的工業資本主義。想要對抗集中的經濟勢力和獨佔。

落實

集體的方法較少提出社會主義和階級衝突的問題,而較傾向社經因素,透過機會與社會福利、利用常講的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左派雖然順從資本主義的基本結構,不過仍視個人主義為造成社會問題與不均的主要原因<所以個人與集體是對立面,變成光譜的兩端。兩者向中間修正>。

 

功利主義

跳過。

 

新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這一個意識形態大約出現於1830年代的英國,二十世紀中業以後蛻變為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不僅保留了古典保守主義的基本信念,為了因應時代也吸收了古典自由主義的思維。政治主張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最小國家職權與最大個人自由”。

定義

新保守主義出現於1970年代的社會政治思潮代表為美國原本為自由主義學派的學者,因為對當代政治(60年代麥卡錫主義反共過頭、以及越戰)的不滿,而從自由主義學派分離出,提出較接近保守主義的政治主張。新保守主義與新右派有相當關聯性。<幾乎同義辭:新自由=新保守=新右派>。

基本主張:

  1. 維護西方傳統價值
  2. 推動保守的福利政策:

“國家大規模刪除沒有必要的社會福利,僅提供基本必要的服務”。

  1. 傳統宗教家庭與道德的重要性。Page 39反對性解放、同性戀、或墮胎。也重視家庭的組織與功能
  2. 重視機會平等。新保守主義者提倡自由市場的概念,認為機會平等而非結果的平等。
  3. 珍惜私有財產制度,主張自由經濟市場競爭。政策就是”供給面的經濟學”,主張削減政府支出及社會福利支出、放寬不必要的企業管制與行政命令、實行減稅計劃、鼓勵企業、增加投資等等。

社會價值

  1. 新保守主義強調:”責任”、<!>”權威”、”道德”、”宗教”、”傳統”、”社會與<!>國家認同”。
  2. 他們認為人都應為自己的處境負完全的責任<個人主義價值觀>,福利事業必須在不破壞個人責任為前提。<新保守(包含了部份的自由主義)就有保守、有個人>。
  3. 新保守主義強調傳統反對解放,反對文化思潮。

***!!!對政府角色的看法

  1. 多數保守主義者認為國家值得推崇。他們需要國家來幫助:維護傳統、減稅、國家幫助降低管制。”新保守主義者藉由國家力量維繫傳統價值”<注意這一點:新保守主義有新自由主義的部份,但這一點是其與新自由的最大差別:新自由沒有新保守的部份,新保守沒有丟掉的保守就是這個部份。此外,新保守採取的是更重視古典的自由主義,所以新保守比新自由更右派。>
  2. 大幅削減公共支出、支持福利民營化、減少對窮人的服務方案、增加為富人減稅的機會等,其最終的目的在於解構福利國家;所以現在暫時跟國家合作,最終要: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個人主義。

 

 

新自由主義

代表人物

海耶克和福瑞德曼

社會價值:

新自由主義者顧名思義追求的是自由,他們強調自由是不受外力的拘束,但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衝突要平衡。

重點,之所以為新自由(新:修正),乃是:

以前不關注不平等,現在出一點力,關注不平等;她們認為經濟不平等在她們的眼中也是必要的;一味地要求平等,只會阻礙個人追求利益、與進步經濟的平等、也會損害工作的動機及聲望的獲得。

對經濟市場的看法:

基本上承襲古典自由思想,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能夠免除個人受到政治的力量,藉由市場分配資源,才能使個人有最多的選擇。認為市場有自發性秩序能帶來經濟成長與效率<反對政治力的介入>。

!!!***最大的特別點-對政府角色的看法:

“限制國家干預”,可以達到”促進個人最大自由”-與新保守不同!!!認為自由是建立在整個自由市場,而不是國家干預。強調權力分散、政經分離、政府應中立的角色,因此”最適當的政府角色是維持社會秩序、仲裁不法”<這是:夜警國家!夜不閉戶,所以:不需要行政部門,只要有法院!>,協助私部門來幫助弱勢者{<公/私:”私部門”包括了”二、三、四部門”:注意!二部門:市場、三部門是志願、四部門是非正式>}。當不完全競爭市場出現時(包括自然的壟斷、外部效果)提供適當的補充。解釋:當市場出現了外部性<(市場的外部性,最明顯的在社會福利部門:就是失業與貧窮問題、或是缺乏照顧、遺棄等等問題出現時的適當補充就是:殘補式福利的概念、就是事後原則、是社會救助與人身安全保護、就是免於恐懼與免於匱乏、就是基本保障維生的概念):所以我們的福利國家的定義,最接近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雖然從社會主義拉出來的,但為了與自由主義妥協才強調基本保障的字眼。>

 

社會民主主義<是選擇題!>

承襲自社會主義,強調平等、自由、民主、效率。

  1. 經一套管理體制管理民營企業。
  2. !!!<打個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社會市場經濟、強調計劃經濟。

4.  <打個勾>:廣泛的社會福利體制,要緩和貧窮人口。

5.  強調普及教育、及醫療。

6.  比較強調:高稅率。

 

以上請注意。

 

誰會去批評社會民主主義?page 42 在新自由或新保守主義:

  1. 大多數對社會民主主義的批評來自-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認為社會民主主義太過限制個人權利,尤其是在經濟上的自由權利,個人的選擇自由被巨大的制度所蓋過,也就是那些國營的學校、醫療系統、孩童照顧、和其他服務。
  2. 新保守主義認為社民主義,妨礙了市場機制,鼓勵了大量預算赤字和限制企業自由,將會傷害經濟發展。

對此,社會民主主義反駁,右翼的保守派政府,同樣製造了大量的預算赤字,美國:雷根和布希、英國:柴契爾任期時的預算赤字。

古典自由主義者批評社會民主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這裡必須提出問題,是否真是我所理解的?>出發自:由國家所控制的社團主義體制(就是統合主義)-是偏向法西斯主義,而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

  1. 左翼批評他太軟弱了。左翼說像英國的托尼 布萊爾、德國的施洛特是假的社會民主主義。

 

主要是新右派:就是新自由派與新保守派,核心價值仍是以:自由為主。

新左派:就是馬克思主義到社會民主主義的這一段光譜,主要是新馬克思

主義,並不就是社會民主主義。新馬對社民有批評,但力道不大。

Page 44表格簡單描述了新左派右派的差別。主要是要能區別。

新自由與新保守主義則主要是對國家的態度需求。

 

福利多元主義講過

 

 

11-1 01:05:27

Page 48統合主義

筆記:

個人主義:

經濟上:自由主義(例如亞當史密斯,喬治威爾George Will所說的:看不

見的手)

—-被迫修正為—新自由主義—新右派

政治上:保守主義

—-被迫修正為—新保守主義—新右派

集體主義:

經濟上:社會主義(例如:社會民主主義(費邊社會主義))———–第三條路

(老左派)

修正:新馬克思主義/新左派(學界)

政治上:基進主義(代表為:馬克思主義)

 

記憶者為:

社會福利—-

通常所稱者只有新馬克思的社會福利觀

 

老左是社會主義

新右就是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

 

第三條路是折衷調和新右及左。

統合主義與組合主義只是翻譯的差別

(政治系)   (社工系)

 

 

 

Page 48

 

統合主義由歐陸(主要是德國和法國)討論起:

歐陸的——政治上:協和式民主

產業上:合諧的勞資關係

(又被稱為產業民主)

這些政治及產業上的特色,關鍵原因是:”社會組成為多元而分歧”:

多政黨

多宗教

多種族

多意識型態(沒有主導性的價值)

投票行為時,產生多黨的左右聯盟,互相整合互相穩定。<台灣不可能左右共治>

喜歡用協商方式來產生最大利益。習慣於跨黨派、跨種族、對抗雙方可以坐下來談。

Page 48 49

(三)、統合主義之社會制度的重要元素:

1.社會結構具有高度組織性

社會內存在著很多的:以功能組別、專業、宗教、族群等之利益團體,或合作單位<也就是社會中存在有多面向社會分歧性>。這些組織會清楚法定地位,和社會層次。

2.國家刻意去組織、立法和調控這些組織,使其不至於過分多元化。

3.國家更將這些組織納入國家體系內,使在正常政府結構外出現所謂的私營政府用以改進民生決策。

 

多種族多宗教多信仰。

 

化約為三角關係

社會福利重視資方及勞方

Gov

 

 

 

勞方    v.s    資方

 

勞資有對抗性,但由政府去協調所以可以坐下來協商。

政府,國家能力的強弱來決定:<政治學所說的內容>

國家強:精英決策-由上而下—-國家統合主義

國家弱:由下而上            社會統合主義

社工講歷史組合主義<有協商多元分歧的”傳統”之社會的統合主義!>

 

Page 50

第三條路

一般看第三條路,會回去看

 

新右派

新自由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左派

社會民主主義

費邊社會主義:英國工黨的前身-費邊社(工黨的價值觀)

 

上述新右派及新左派的調和成為”第三條路”

基本價值

 

行動綱領

 

Page 50

第三條道路

Giddens強調左派<這裡指,老左派>陷入挨打的局面,逐漸喪失了激進的本質與批判動力,但這不意味著要抄襲右派理念,真正的批判是來自對社會脈動與人類歷史的深刻反省,必要的時候必須揚棄過去的自我。因此平等的概念必須轉變,應導向為<第三條路的核心價值就是:>”積極的福利,致力於消除結構不平等,”提供人們有尊嚴,與自我實現的發展機會。

(一)、思潮淵源:(黃源協)

1. Giddens從右派吸收了個人選擇、”成就動機與就業”之重要性,但不同於右派的是他主張”國家要積極干預”。

2. 他也從左派吸取了:社會福利對減少人生風險、與貧窮問題之必要性,但,不同於左派的是:他不鼓勵直接經濟資助<不鼓勵傳統的社會安全所得維持策略>,而主張導向積極的<!>”人力資本投資”<!>。

 

所以:

他是把(右派的價值+左派的策略)=積極福利

再者,

(左派的價值+右派的策略)=社會投資

故:社會投資與積極福利就是:第三條路的兩個重要價值觀。

我們的社會福利綱領有一條就是:投資積極福利。

所以我們基本上援引第三條路。

 

基本價值

(兼容)

右:

做為民主的自由

<權利義務對等>無責任即無權利。[強調個人責任、強調個人公平性]

<關鍵在於權威!>無民主即無權威01:27:06

[民主的權威指的是新保守;

民主的自由指的是新自由。]

哲學上的保守主義

 

左:

平等、對弱勢保護

世界性多元文化<多元基本上是左派的字眼。>

行動綱領

  1. 激進的中間派<中間派是溫和的,他要中間派要激進[中間派一般是社會的穩

定力量];他要中間派有推動改革的力量>

<激進-左派具備>

<中間派-右派具備>

  1. 新型的民主國家(“無敵人”的國家):不對抗、重視”和平”與”發展”。<與全世界

和好;反冷戰;國際關係中的定位。>

  1. 積極的公民社會(二、三、四部門)<講白一點:換湯不換藥的福利多元主義>

希望二、三、四部門負起更多的責任。<他認為國家並沒有那麼大

的能力。>

  1. 民主的家庭<=近似於=新保守主義>
  2. 新型的混合經濟<近似於:福利混合經濟(社會市場概念[照顧市場、福利市場]、引入市場機制[強調國家的積極性,而不是消極的放寬而已;強調國家要積極主定地協助市場把福利做好。][所謂的新型是指前一個中括弧;以前的福利混合經濟是:國家讓市場進來,現在是國家更進一步地,讓市場做得更好-更徹底地新保守了…])>
  3. 積極福利政策(預防原則、主動性)
  4. 社會投資型的國家(重視教育、職訓等人力資本投資方案)
  5. 世界性的國家
  6. 世界性的民主

 

請記住:3 4 5 6 7等五項 page 51

我們的政策是:

支持多元家庭<相對於本處的:民主家庭>

投資積極福利<本處的:積極福利政策、社會投資型的國家>

落實在地服務<本處是積極的公民社會>

 

仔細把上述五項與我們的<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比照,

我們的政策就是第三條路的修正。

可以看page 51第二標及第三標:

二標為:

公民社會之復興,強調:作為合作夥伴的政府與公民社會、

通過激發地方主動性而實現社區復興、(社區營造

社區發展)

積極推展第三部門介入

實踐公共領域之保護

以社區為基礎的預防犯罪<社區巡守隊、導護媽媽>

強化民主家庭<社區建構民主家庭保護網絡>

三標為:

民主的家庭:

情感平等與性平等

共同生活關係中的相互權利和責任

以下為重點!!!

共同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

終身的家長契約

對子女有商量餘地之權威

強化子女對父母之義務

建構社會整合性之家庭

近似於新保守主義,只是多加了性別平等、有商量餘地的

新保守主義。

又框頁內為:

第三條路的綱領可簡化包括為:

激進中間派、新型民主國家、積極市民社會、民主家庭、新型混合經濟、包容性平等、積極的福利制度社會投資國家,要點如下:

1.深化民主程序:將政府與市民社會的組織結成夥伴關係,透過公民自由主義的方

式重建公共空間。

2.經濟基礎為混合式經濟、維持必要的管制。重視社會投資。

3.政府運作方面,”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收益”生態學原則,提高政府機構工作效

能。

4.社會福利方面,推動積極的福利政策(以人力資源培訓替代過去的金錢性移轉支

付)。

 

 

Page 52 Giddens

抓住社會變遷的脈絡

(台大劉淑瓊老師整理)

強調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認為不應該以意識形態為主軸,應該採取務實主義的態度,積極回應民眾的需求。

核心還是社會投資與積極福利。

全球化轉變之下,很清楚地強調:勞動彈性化,左右的問題已不重要。

 

Page 52

社會政策意涵

策略-社會投資:

社會投資方面強調:人力資本投資。

教育就是最好的經濟政策;”不主張縮減福利”支出,而是將福利支出導引至人力資本投資;

並不希望人民依賴國家而活,而是應該創造出可以讓國民樂於工作。<也就是希望能用種種方法達到充分就業,但是其充分就業,並不是左派或右派的想法或策略。>

全民入股:每個人都要投入整個經濟體。很重視每個人都要投入整個經濟體。很重視每個人在經濟上的投入。因此第三條路的經濟投資(社會投資)與page 55的”社會發展取向<等下來討論>”有很類似的情形。

 

{註:page 52 中間4. 主張改革社會福利}

強調的(社會)福利改革:

(1)    希望盡量以就業輔導、就業促進處理;

(2)    新工黨贊成減稅;

(3)    第三條路希望在權利跟責任之間取得均衡<比較像是工作福利方案(後續討論)>。

例如,對少年犯罪的態度較為強硬,也強調家庭價值的必要性,認為家庭要有一些責任在,相對的也支持要家庭更有能力、更有功能,也想辦法協助家庭在工作跟家庭之間有所平衡<也就是友善家庭的職場政策。>

(4)    強化政府再造及政府與民間的夥伴關係(民營化):也主張社區主義、

非政府組織、重視環保、綠色革命生態、永續發展的議題。

(五)、社會政策意涵:(黃源協)

1. 策略-社會投資:

內容差不多

2. 作法-工作福利:

(1) 透過教育訓練,與維持勞動參與的相關方案,協助人們參與市場。

(2)<打勾!>”新協定方案”<就是工作福利方案>,規定受助者接受現金救助的期限,藉取消津貼的手段,迫使受助者必須積極找尋工作機會。

(4)窮人被要求投入勞動市場才能享有福利,工作所得被用來取代社會移轉所得。

 

Page 53

第三條路:建構社會投資國家<用來取代福利國家的概念,強調積極福利政策>

(一)、基本概念

用來取代福利國家的概念,強調積極福利政策;主要措施是教育職訓與就業。

美國的策略是:

PRWORA(美國柯林頓時期的策略)”個人責任與工作動機調和法案”

柯林頓同時推動”貧窮家庭暫時性救助”(TANF)<將歸類於:兒童福利及社會福利中講。>

Page 54

第三條路:強調社會包容,很重視勞動力市場的包容,也就是:經濟面向的部份。

意識型態的消長 先不管:綠色主義,後面會提到。淺綠及深綠的部份。

 

Page 55

社會發展取向(Social development, James Midgley)

 

社會發展論在政治意識形態光譜中,屬於中間偏左<與第三條路相近!>。

“主張提升人民的能力,鼓勵參與經濟性的生產活動”。

改變以消費為基礎的福利提供,轉變為以社會投資為基礎的福利提供<社會發展的理論的導入>。

再來,政府介入仍是必要的,以確保經濟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政府也確保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能分配給人民,保障弱勢者亦能得到利益<雨露均霑>。

認為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並重。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整合發展的過程,<經濟與社福並重>(Midgley、Sherraden<提出財產形成的學者>、Tang)

米基利(Mideley)的主要觀點如下:

  1. 經濟發展與社福並重。
  2. 社福計畫,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社會福利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的融合。
  3. 以社會投資為主。
  4.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整合,社福必須投資到具有促進人力資本、就業、社會資本、勞動技能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社福項目,致力於消除社會成員參與經濟的障礙,提高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
  5. 在社會福利的實施中要強調個人的責任、非營利組織的參與和國家與市場的共同作用。[米基利主要講發展中的國家、第三世界國家,適合台灣參照。國內學者:王永慈喜歡社會發展取向]。

Page 56社會品質另外再講。

(另外再講;有四個面向:經濟安全、社會合諧、社會包容、社會賦權<選擇題>)

生命歷程後面也會講。

社會品質

2001~2006 年間,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發展了涵蓋以下四大面向的社會品質指標

<一定要背!!!>

  1. 社會-經濟安全
  2. 社會和諧
  3. 社會包容
  4. 社會賦權

相關成果已於歐洲社會品質期刊第五期中發表。

 

第二段,提出為何採用這四種社會品質指標的概念:

有些是生活品質

也有聯合國推動的人類發展指標

人類貧窮指標

 

用社會品質的概念去整合;當初的參考點,是以荷蘭海牙為基礎的地方治理與城市環境的改變間之關係去看:

所以兼容了一些

包容、和諧、公平正義、和社會賦能與參與。

可謂建築了社會品質理論的主要內涵。

 

整個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背>The European Foundation on Social Quality ;EFSQ)

Page 57

請背!!!以下四點

核心的四個面向:

 

Page 57 <背以下四點。>

(二)定義及內涵

社會品質,關注的層面與我們傳統的認為的社會經濟層面多關注了文化、司法、及政治層面。

  1. 社會經濟安全:就是傳統社會福利關注核心,所以注重物質性資源滿足程度。

強調資源是否滿足(資源再分配)。

  1. 社會和協:定義為-創造、維護或破壞社會網絡及支撐此一網絡的社會建構過程。所以和協很重視社會網絡的部份。

強調社會網絡:包括人與人互動關係及文化的和協層次。

  1. 社會包容: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整合進入各種社會現中的程度。強調關係。

強調社會關係,最核心的,非正式支持網絡、家庭關係、親

子關係。

  1. 社會賦權:強調能力。

強調自主生存的能力

 

(三) 四項目標-:”歐洲社會品質阿姆斯特丹宣言”

EFSQ自己對社會品質有作定義<請背起來!>

  1. EFSQ將社會品質定義為:<!>”任何公民可在其生活的社區參與社會/經濟事務,最終冀能加強其福祉和個人潛能。”

所以社會賦權重視的是個人潛能的部份。

  1. 以往所關注的是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但,這邊強調不只經濟政策而已,還

包括:司法、就業、公衛、老人、都市、環境的部份,所以經濟政策只是手段,

它想要建立實用性的指標,希望不同的世代及不同國家能參考。

 

Page 58 59 60 61

這裡比較複雜: 把社會上的品質從哲學上的假設開始加以探討。

再去看待三個層面:

制度性的因素[比較難理解]

安全

認可

反饋

條件性的因素

有些像我們強調的核心的四個

社會經濟安全:必要的物質和其他資源

社會和諧:必要的被集體接受的價值和規範

社會包容:組織及結構的可及性

社會賦權:強調能力

Page 60下方的圖<與一般認定思維不同>

生物發展與社會發展同等重視

社區家庭網絡團體與國家政府體制兩者兼顧

 

規範性的因素

背四句話

  1. 社會正義公平
  2. 社會凝聚力
  3. 民主基礎下的公民
  4. 人類尊嚴

Page 62~65做各國的排列:參照。

Page 65

生命歷程取向(生命歷程觀點)

Erikson人生八階段

[個人生命歷程]              (+Freud +Piaget +…..人行)

生命歷

程觀點   家庭生命週期

 

風險社會、第三條路-積極福利

 

既然國家承諾由搖籃到墳墓的照顧,採取預防的觀點;又,有所謂的發展心理學所點出的、人生命一生中可能遇到哪些風險,那麼政府如何協助家庭預防這些風險?從此角度來建構社會福利的思維,這就是生命歷程風險。

 

Page 65

生命歷程取向

模型與教育、貧窮、低薪、失業、風險累積作用的連結,特別是其潛在的勞動力和生產力,兒童的教育養成議題,開始有了累積道德性或工具性的理論地位提高。

主要是以紀律化的工作倫理或提升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強化個人參與社會(特別是透過勞動就業)的責任意識和能力,從這樣的角度等於是降低了社會排除的邊緣生活與後果:

點出了:重視兒童教育。

紀律化工作倫理(個人主義)

人力資本提升  (個人主義)

—-能力提升—勞動市場—-自立

降低社會排除

(至少,貧窮家庭小孩可以,因應頻窮循環。)

曾經在”福利自由”講過福利排除,這裡還沒講,社會排除有多面向。

經濟面向-

勞動市場:工作

消費市場:維生

社會面向

…..

Page 66 所以兒童貧窮問題 其實用風險預防的觀點。這是為何我們在: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及社會救助法、及兒少法部分條文中,提到:在兒童的扥育及投資外的明顯內容。請加上註解:因應貧窮兒少化

救助法 16(3)

兒少法9I(5)

特境條例9 10(教育補助及托育補助)

當然做的還不夠,我們有這樣的制度設計,但不明顯。

 

Page 66

第一段後半:不僅而托育的需要問題,成為兒童家暴防治之外的優先議題,國民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體系改革也高掛在政策清單上,社會投資或積極福利的倡導,第三條路或”社會發展”的改革主張,都是家族性相關的政策典範。

然而改革的成果和代價,是值得討論的,90年代第三條路用工作取得福利來強化貧窮人口的社會整合和消除福利依賴,緩和新右派路線,工作替代福利的嚴苛市場自由論述。

大致上除了延續經濟部門和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化,政府部門的”新”管理主義化外,在社會整合的關注下,一面倡導個人家庭責任和就業能力的加強,一方面鼓勵第三部門(就是社會民主的復興)和公民社會帶動人們的社會參與議事和自願行動。美國柯林頓總統任內福利改革,”特別是1996年TANF取代AFDC”助長了美國的工作貧窮人口數,對兒童貧窮和其福利服務的衝擊,更是倍受指責。兒童托育等福利服務私有化和契約化的推動<(托育服務)(如voucher)、或購買式服務)>,更帶來了公民社會或第三部門的高度商業化<就是我們講的福利階層化>,(一個現下流行第三系統就業理論的致命困境)。

 

毀譽參半的荷蘭,則是另一種更為爭議的個案。歷經統合主義、新自由主義、和第三條路的改革;勞動與經紀部門的彈性化與部份工時的擴大,讓荷蘭維持高水準的勞動參與率。

受毀的:則是這些女性為主的部份工時勞動參與都是低薪、不穩定<working poo;所以所謂的彈性安全也沒有安全到。>

 

1960年代初,開始了英美國家的對貧窮作戰,”台灣小/康計畫”源起,基本上有了所得重分配和人人機會平等的福利政策。70年代停止了。第三條路從90年代起,倡議維持人的就業會和福利保障兼顧<也就是社會投資與積極福利>。無責任及無權利和工作取得福利

讓新工黨開始執政了,相對的弱化了其社會正義,只是為了取得執政權,將貧窮問題納入社會排除的新概念與考量,反而提供了將強制性就業當作一種社會整合的手段,也是享有公民地位及相關權利的”先決責任”。<指:要享有完整的公民權,必須要先符合政府的種種安排才可以,而種種安排,居然是附加條件而非無條件享有,對福利國家的定位有很大的衝擊!>

Page 67

個人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因是局係在”有酬的就業活動”,分離於家庭人口生養和照顧,甚至其他非就業性的社會參與和付出。結果”反而是將缺乏市場就業能力的人口,排除於社會公民地位之外”。<有無有工作與有無公民權利在英美社會有連結性!>

Giddens的研究夥伴Ulich Beck指出,第三條路必須循求工作概念的重塑。公民工作和基本收入給付,是承認工作價值和社會貢獻多樣性的可能策略。

紀登斯也承認第三條路必須進入第二階段。第三條路的追隨者,也開始尋求這一理論與政策難題上的突破。超越就業的工作、和跨出正式經濟部門的參與創造能力養成,成為新社會的契機<開始有難度!>。

<!>生命歷程政策,提供了:收入重分配邏輯之外,另一種路徑選擇,就是:”時間重分配”,雖仍有著缺失,荷蘭的彈性安全政策有著:”後工作(就業)社會的發展”<而不是後福利而已!>的潛能。部份工時與全時工時間的社會保障拉近,打開了更多的非就業時間,來從事正式經濟部門外更多樣性的個人與社會性工作,不僅家務平權<也兼顧家庭;彈性工作後可以兼顧家庭這一塊!>,在工作與家庭兼顧可行性加大下,可以有更多創造的空間。<最重要的是社會保障的拉近,別的國家不敢作這件事、是分割出來的!>

<打個勾!>荷蘭所做的是”生命歷程儲蓄架構”,規定每個人每年可以儲蓄達12%的(未稅)年薪資。總儲蓄的額度含利息,最高可達210%。如果其間曾為特定目的,如教育或親職,而使用了一部份儲蓄額,則可以再度地回儲達210%。

它用這種”誘發儲蓄”的方式鼓勵人們有時間重分配的概念。<<這部份必須與銀行密切配合,此政策必須有”利差補貼”:”稅式支出””trust福利的設計”,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生命歷程中,可能支付的成本、要做時間上的長時間的考量。其實我們的所得再分配,不是只有個人之間的所得再分配,還會注意到世代之間以及個人時間的再分配。

 

筆記 再分配

 

再分配

資源—————————————-需求

模式

個人之間再分配(勞資之間、在職與失業者之間、健康者與

生病者之間。)

世代之間再分配(國民年金)

***               個人一生的再分配(生命歷程儲蓄—自願性)

地域間的再分配(國家統籌款)

這裡”生命歷程儲蓄架構”所做的事就是:政府來協助人民達到個

人與家戶經濟安全的經濟保障。

Page 67

<!>倒數六行

透過個人自願儲蓄交換減免所得,與社會安全稅額的稅式福利,有著美式資產累積的延遲消費、自我重分配特色***<打星號!>但是同時也強調個人對時間偏好的選擇和責任的承擔,然受制於個體化生命的歷程論述,當代生命歷程政策的雛型發展,仍缺乏社會團結與正義面向的開展<因為是個人,就沒有所謂人與人之間的再分配的部份>。

<所以,生命歷程觀點能執行的就屬於個人之間或單一家戶自己時間的部份。>

[但生命歷程這只是儲蓄而已,不表示生命歷程只能用於此部分。政府對生命歷程的觀念就是,不同的生命歷程的公民,有不同的協助他預防風險的概念、制度設計。如何讓兒童有教育的權利,如何讓青少年都有工作,如何讓家庭穩定<這些都是生命歷程的觀點、概念,所以生命歷程並沒有挑戰舊有的社會福利的思維,而是以積極福利風險預防的概念去強化>。]

PAGE 68

後工業社會,長期失業持續,貧窮家庭解組等高風險,和社會排除趨勢,開始對生命歷程三階段間區隔,生產性與照顧性工作間,性別區隔的瓦解和去制度化。還衝擊了我們對兒童期和兒童福利的概念:<!>生育、養育、托育和教育間的連續性兒童政策。所以教育很輕易地,就成為解決:知識經濟下失業和貧窮的基本策略。選擇並有著向下及向上,托教合一、和向上高等教育擴張<中小學及學前教育署:國教司與中教司合併,國教向下成學前教育延伸為十三年。>,和終身學習倡導延伸的趨勢。當然教育絕對不是簡單的現成答案,學校反而會是個新的福利論述主戰場。<因為重視社會投資、重視教育>。個人自我投資導向的商品競爭體系、和全民普及的公共服務輸送之間進行,新一步的階級性別衝突<就是政府要做到什麼程度;好比之前政府是否要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的問題。今天政府要兒童享有的能力面向的細部到何程度?也是另一個重點>。所以這一步,時間的重分配和收入重分配的邏輯<兩者同時會處理到!>競合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的檢視和開創。

原則上,生命歷程理論是一探究社會路徑發展軌跡和個人與社會歷史狀況的連結的理論取向,以推斷整合的歷程來看待。

<****打星號!>生命歷程理論,包含五個原則:

生命全程發展原則<所以注意Erikson 及Piaget>、行動力原則、歷史時間、和空間原則、時機原則、生活的連結原則。最重要在生命全程發展原則、及生活的連結原則<第一個及第五個!>。

不同的領域,都多多少少會關注到”時間面向”:當你有工作時,你會注意到家庭。所以家庭生命週期是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脫離家庭。而你的生命歷程與家庭的生命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會連結、要同時兼顧?為了符合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當中,要預防風險,等於同時是為協助家庭去預防風險,同時間等於間接支持個人;所以在整個制度規劃當中,為了要強調”友善家庭的相關職場設計”,或是提高雇主責任或強化工會責任,變成整個生命歷程觀點會去觸碰或延伸的地方。

Page 68

中間段

二十世紀末。宏觀社會經濟變遷中,政治中的時間面向,微視的會注意到個人生命歷程與家戶生活周期隨之重大轉變。讓福利政策注意到這層面,重新檢視時間的社會組織,包括時間如何被分派,以及分配的理由。如時間如何被分配,比如說工作/家庭/生活平衡政策、生命歷程、社會政策的基本議題,”來協助家庭與個人適應新經濟情勢下的勞動與照顧家務”<所以,性別與工作平等法的設計為這樣>。以及其他社區與公共事務的參與、甚至是休閒的時間,<所以,工作、家庭、還有休閒,休閒又另外獨立出來。>但分配的理由,則涉及對就業以外,各種活動價值的承認與否<你肯不肯定、承不承認休閒也是一種經濟模式?>”工業社會的男性養家模式曾經主導著""福利資本主義國家的時間分配政治”,因此"否認照顧社區和其他生產活動兼顧,具有工作和生產的價值”。<因此,女性主義、生命歷程取向很容易與新興的意識形態結合,尤其是女性主義。或特別是第三條路。又,工業社會的男性養家模式,曾經主導著福利資本主義國家的時間分配政治。

男性養家模式的衰微和解構,讓社會政策開始承認時間和收入一樣,都是個人自主性構成部分<可以做調配和分散>。

相對於重分配和承認政治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把當代社會福利的重大議題,<!>特別是高齡社會的議題,有源自社會經濟的結構變遷,包括後工業的經濟轉型和緊密網絡關係構成的全球生活一體化的議題<所以也是放在全球化議題下來看>。

<!打個勾!>工業國家常將問題設定在:工作與家庭生活或生命歷程議題,並研議如何增加彈性和選擇,但保有一定的安全<就是想在彈性與安全之間如何做調合。>

Page 69

第一行後半,在兩級的衝突發展中,突顯現代化生活的”社會排除”矛盾與”承認、包容”的<問題>進步潛能,這些非個人力量交互累積的結果。悲觀面產生的是,社會需要,與生活風險的持續擴大,而可用資源卻陸續地減少,也就無法有效地自我延續和永續;樂觀面則是讓引藏著不平等和價值偏執的社會福利制度,經由被拆解,進入自我反思和激進改革的階段,為民主的民主化和現代的現代化鋪路。<注意:強調時間的重分配、與政治正義中所提到的工作情境中,有不同的論述。傳統的社會正義:因應傳統的男性養家的模式的經濟分配的思維。>

 

台灣的概念

 

<打個勾!>從整合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角度來看,英國的新工黨一改保守黨從企業層次,促進婦女就業的”家庭友善政策”,轉由國家以”工作和家庭平衡政策”,積極介入傳統的私領域,提供照顧”服務津貼(現金)補助和親職假”的照顧時間,以便利家庭,可以混合或兼顧,有酬工作與無酬的照顧活動。<!!!性別工作平等法中不要只看到:女性主義或性別主流化的影子;其實他也考慮到生命歷程觀點、工作與家庭兼顧的部份!-這樣的文字寫上去有加分的結果!>

 

Page 69 最後一段的第五行:

政策議題的設定強調這樣的轉變,是為了因應後工業化(服務業興起),勞動市場結構和男性養家模式的衰微,而後者多半不再是原則卻成例外。在承認婦女地位改變的同時,工作和家庭平衡政策,針對親職責任和兒童福利的考量,提供父母較多的選擇來適應勞動市場的彈性化,以及家庭生活周期下就業照顧,或終生教育訓練的任務之間的相互轉銜。<!!!其實生命歷程也是因應勞動彈性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考量和理念。後面,性別工作平等法中,也會重視性別中立,所以育嬰留職停薪,並沒有限制男性的參與,所以性別中立的相關政策,也符合性別主流化的潮流。>

 

Page 70

第二段第二行

長期失業、持續貧窮、家庭解組等高風險和社會排除趨勢,開始對涉夢歷程的三階段區隔以及生產性與照顧性工作間性別區隔的瓦解和去制度化。

Page 70

最後一段

公民人格養成議題,近年來成為社會與福利改革的重要議題。社會保險和救助本來就是二元對立的體系。成為繳費資格和依賴性的案主之間的靠自己和靠國家的部份,即使社會保險也常因為強制性(所謂社會團結)為主且有重分配程度的不同,使得受雇者或被保險人缺乏自由和選擇<這裡講福利和救助的一些特質。並未突顯其他特點。>

Page 71

沒有特別突顯的部份

Page 73

表<台灣的制度設計>

個人生命歷程型態改變對社會福利制度之影響。

<把生命歷程假設切成三大塊的討論!>

[先講解:原有制度的安排:就學時期、就業時期、退休時期:]

青少年就學期

原有福利國家制度安排:就學的義務、兒童及少年保護,<有基本保護及福利>

原有制度之常態預設:人力資源培訓就業資格培訓。

個人生命歷程之質變:青少年部分整個求學的時期拉長(追求自我實現、女性自

主性增加、延長就學深造時間、拖延進入就業市場);延

緩進入職場。<跟傳統的福利國家的設計沒有做很好的磨

合>。<請看下筆記的部份:在本大段之後!>

新社會風險或問題

 

社會福利面臨之新課題

壯年就業期

原有福利國家制度安排:保險及救助、福利服務<也就是自助及他助的原則、社會安全制度核心的設計;所以我們原有的整個社會安全制度的設計,以壯年和退休期來設計,原本忽略青少年十八歲以下的部份。>

原有制度之常態預設

個人生命歷程之質變

新社會風險或問題

 

社會福利面臨之新課題

 

老年退休期

原有福利國家制度安排:<只關心到國民年金的部份;當然老福法以及身權法會注意到社會救助或中低的救助部分。所以他還是用所謂的救助與保險的傳統思維來對應到退休時期,只重視經濟安全的層面。>

原有制度之常態預設

個人生命歷程之質變

新社會風險或問題

 

社會福利面臨之新課題

 

 

 

 

53:10

階段性貧窮

 

Townsend貧窮周期<在福利有講過;之後在社會救助法會給,在這裡先提!>

下列三個時期容易有貧窮的風險

兒童時期—-父母兄姊從事低薪低技術不穩定工作—-貧窮家庭

(孩)       (貧窮兒少化)

 

工作開始初期—-支出大、收入少,若遇上、遭逢失業(像台灣這樣體

質脆弱,金融海嘯一來,就很慘),容易陷入貧窮。

 

老年時期—-若社會安全制度<就是退休金>保障不足<像現在這一輩

>,老年女性長者根本沒有退休金,連機會都沒有。無年

金,或無足額年金。當子女另組家庭,很容易陷入貧窮。

Townsend的貧窮周期<這裡,還只講貧窮風險未講受虐風險及失能風險!>

另外如,社會福利面臨之新課題

社會救助負擔加重<貧窮問題增加後,貧窮兒少化了,貧窮人口當中,兒少的人口比例增加了,不論是用社會救助法、特境條例、或兒少法去支應,你的社會救助的項目成本增加>。當你的社會救助人數增加,又社會少子化,繳稅的人減少了。

 

另外青壯年部份,社會M型化之後,工作風險勞動彈性後、社會救助負擔增加、新貧階級、近貧增加,失業保險的負擔加重,基金可能會出問題。

失業、就沒有所得,稅就繳得少。

 

老年退休期,高齡化的問題、健保問題、長照問題,

 

所以整個制度、搭配的社會福利政策要調整、設計

這是荷蘭設計的儲蓄架構調整,看到政府連解決貧窮能力都有問題。

 

 

下一次講女性主義、及社會排除。

尤其是社會排除VOL 4 講法規(第二堂)

在福利會講得比較細。

Leave a comment